日本人學壞了
如你所見,簡體中文官網 《仁王》發售了,IGN給了 9.6 分,事實上整個歐美媒體都炸了,似乎沒有一家媒體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給一個 9 以下的評分,這陣熱捧又引起了知乎熱議,主要集中在「究竟一款黑魂like值不值得給 9.6 分」上。但是我說的是另一個事。 大概是通過某些遊戲瞭解了中國玩家的購買力,我想是大鷲,有時候是大叔——我是說,《如龍6》。你不得不承認的是,日本人學聰明了。當你在百度搜索《仁王》的時候,會先閃出一個香港 PlayStation 《仁王》官網的鏈接,打著廣告標籤,這個官網很客氣,還是簡體中文。 之後才是《仁王》詞條和《仁王》貼吧——這種感覺其實挺好的,它就像你暗戀一個女生,你倆可能打過幾次照面,但是她連你的名字都記不住,春節你回老家的時候發現有人敲門,一開門,她就站在你家門口叫你的名字。我想肯定會讓人有點受寵若驚,起碼對我來說是。 問題在於——當索尼買下了遊戲的詞條,你可以在原本應該是《仁王》的詞條看到《仁王》的廣告,這很好,是個天經地義的事。但是也有不太天經地義的時候。眾所周知育碧最近也有個很受中國玩家關注的遊戲,《榮譽戰魂》,而且有簡體中文版。要知道,在中國 PC 玩家比主機玩家要多那麼一些,多的這些玩家中,喜歡 MOBA 的又比喜歡單機的多那麼一些。所以《榮譽戰魂》的潛在玩家,恐怕比《仁王》還要多一些。可是當你能在《榮譽戰魂》的詞條看到仁王的時候,事情有點讓人哭笑不得,你會發現所搜索結果的廣告推送上寫著「榮譽戰魂?來官網預訂仁王!」。有個朋友告訴我,當他在百度搜索鬼武者的時候,百度的反饋其實是「鬼武者5?來官網預定仁王!」 我也不知道究竟是日本人本來就這麼會賺錢,還是中國人教壞了日本人。只是作為一個鬼武者的老玩家,我還是有點不舒服。即使有些已經體驗過遊戲的朋友告訴我仁王「非常棒」,遊戲體驗「就像 PS4 時代的鬼武者」,可無論從法律還是品牌認知的角度講,它都不是鬼武者,畢竟冒領這個事,終究根遊戲質量沒什麼關係。即使不說那個已經死了十幾年的鬼武者,蹭《榮譽戰魂》熱點這個事,肯定跟「防禦性收購」這種看起來講理實際上強盜邏輯的理論都搭不上邊,顯得有點雞賊,氣節上摺了一陣。 我本來還想聊聊《仁王》究竟好不好玩,但是我家網太慢,現在還沒下完。 ■ 《地平線:零之曙光》是個好名字
今年索尼第一方的重點作品《Horizon:Zero Dawn》,上週送審了,只要沒有太出格的內容,至少有六成以上的機會能玩到最終幻想之後第一個原創國行角色扮演遊戲。 關於這次送審的譯名,有一點點小爭議,有些人認為《地平線:零之曙光》這個名字不好——有些人一直不喜歡國行版譯名,通常的邏輯是:如果國行和港版不一樣,是國行錯了;如果國行和港版一樣,那就是世界錯了。 說實話我更喜歡國行版的譯名,《地平線:零之曙光》是個好名字,它起碼做到了信、達、雅,即符合中文閱讀習慣,也基本規避了英譯漢詞不達意的問題——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總歸不是嚴絲合縫地對應在一塊的。雖然另一個譯名「黎明破曉」確實還蠻好聽的,但是 Zero 不見了,這個雙關語滿地爬的年代,你保不齊老外會在 title 裡插什麼幺蛾子,所以「zero」不用想也很重要。 另一個流傳更廣的「零點黎明」,明顯只是個順口的硬譯,詞理不通。如果你硬說「零點黎明」通順,那什麼是「零點黎明」就是個問題。又要零點、又要黎明,只有兩種可能,地處北極圈,最近剛剛入夏,極晝正好相當於我們溫暖的南方地區的領命時分,或者表壞了。 而《最後的守護者》就沒這麼多事,直接和港版同步,翻譯也很棒,遊戲又很便宜,只要兩百多就能買到評價爆炸的第一方大作,很實惠。對於《最後的守護者》,我也很傷心,因為第一手買的港版,比國行貴了一百塊錢。 表單上還有個有趣的條目,《街霸5》,《Street Fighter 5》的國行版。在我的印象裡,街霸原本是個口語化的俗稱,結果國行版直接用了《街霸5》,而不是「街頭霸王5」。沒人出來解釋是為了什麼,按常理去理解,在這個商標管理不太科學的國家,搶注是個合理的解釋,街頭霸王的認知度太高,又有遊戲禁令,那麼這些遊戲的官方版本真正進入中國之前,會有至少十四年空白期給喜歡蹭熱度的我國企業家們搶注商標。
KOF簡體中文版封面 「拳皇」是上一個受害者,PS4 直接用了《拳皇14》,而不是玩家印象裡更像官方名的《格鬥之王14》——雖然這也不重要,事實證明玩家總是傾向於使用被官方認可的「正式名稱」,即使它們的英文名翻譯過來更應該是《街頭霸王》和《格鬥之王》,也不會妨礙禁令解除後的新一代玩家任何《拳皇》與《街霸》,就像「精靈寶可夢」和「口袋妖怪」的差異,即使第一眼你會很彆扭,當所有人都開始「寶可夢」的時候,也就習慣了。
|